总的来看,谷歌的大型客户如AT&T、阿波罗集团和亚马逊单独对谷歌美国营收的贡献均不到1%。文件中所显示的前十名谷歌广告客户对谷歌美国的营收总的占比仅仅为5%。
这份谷歌内部文件显示,6月份其支出超过100万美元的广告客户为47个,5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的广告客户为71个;介于10万美元到50万美元为357个。以上所列客户只是谷歌的直接付账客户,并未包括成千上万个自助式小型广告商。这些小型广告商也是谷歌每年230亿美元的营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0-09-06
谷歌内部文件曝大客户广告支出情况
2008-04-21
专访杨勃:豆瓣的去中心化之路
复制一个国外现成的模式相对容易,所以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更多的是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而不是技术创新或业务模式创新的竞争。豆瓣3年坚持独立自主,已经成功地开拓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也就是杨勃所说的,将豆瓣定位为“发现的平台”,帮助用户发现生活中的未知事物,书、碟只是其中一部分,现在更大的部分来自小组中的兴趣爱好,同城中的活动,等等。图书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互联网能从中分食的部分就更有限,所以仅仅定位在图书,豆瓣是很难有前景的,即使它可以把这个领域做到极致。但由图书所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是豆瓣不同于其他网站的一种特色,在这个特色之下,豆瓣可以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其实很多。现在考虑盈利,对豆瓣来说还太早,就好像亚马逊如果在2000年之前考虑赚钱,就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核心优势,这些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初坚持投入的结果。等到豆瓣有了500万到1000万注册用户,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规模的商业平台。
专访杨勃:豆瓣的去中心化之路:
反对派主张豆瓣要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把书、电影、音乐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别的网站的优势功能。杨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这方,他认为用户之间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的好书、好电影、好音乐,这和豆瓣作为“发现的平台”定位是一致的。因为,作为“发现的平台”,豆瓣还没有对手。
2007-08-02
假象热门效应的破灭--基于长尾理论的个性化推荐/过滤系统
很多公司在不同的领域,尝试社会化的协同过滤,不仅仅用于信息获取,还有价值发现、产品推荐、休闲产品发掘等等。社会化的巨大价值将在未来几年中慢慢呈现。
IwfWcf's Blog: 假象热门效应的破灭--基于长尾理论的个性化推荐/过滤系统:
"能在最大限度上来解决信息过载的信息推荐/过滤系统,只有基于长尾理论的个性化推荐/过滤系统。而要打造这么一个推荐/过滤系统需要拥有一个庞大的用户数据库,利用这些用户数据进行用户行为分析来生成一份用户的档案,根据这个档案中的信息来进行推荐和过滤工作。而在我看来这一基于长尾理论的个性化推荐/过滤系统的应用载体必然是Feed阅读器。"
By
keso
At
00:46:00
0
comments
2007-07-08
我看《长尾理论》
世上最可怕,也最可笑的事,大概就是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说三道四。该文作者没看过《长尾理论》,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堆《我看<长尾理论>》。
题外话,中国互联网行业再多毛病,但比较起来,仍然比任何其他行业都干净,即使脏,也都脏在明面上,即使有阴谋,也都是些小阴谋。而且,互联网是中国社会能够提供给普通人的少有的机会之一。
Sent to you by keso via Google Reader:
作者:bigblackeye | 评论(3) | 标签:长尾理论, longtail, IT
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也不想看,大好的青春浪费在这些东西上,我替诸位网友不值。
IT行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行业,不知有多少媒体依附于它来吃饭和发财。可以说,IT行业是世界上多了去的媒体的衣食父母。
IT行业是我见到的最会说谎的,最会互相谩骂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最不是玩意的就是互联网行业。我是一个普通的用户,可以说是较早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人,我亲耳听到了这个行业的种种的谎言,我最佩服他们的是这些所谓的业内人士说起谎来从来不脸红。
在上个世纪末期,互联网曾经风生水起,大大的热起来,其热的程度就是和现在中国的即将冲破4000点的股市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当时的互联网有个特点,就是这个行业除了色情网张外,谁都挣不了钱,却一个个好像救世主似的整天滔滔不绝给我们布道,教育我们,让我们狂热,让我们倾倒,让我们失去理智。
他们首先大肆的宣扬知识经济的理论来忽悠我们,当然他们这些搞互联网的就是知识经济的代表。而且这些先生们还有一个强助,那就是像妓女一样用钱就可以买得到的媒体。
那时互联网和媒体联合起来给我们创造了多少假话,如:
"中国现在没有盈利是因为网民少,当网民数量超过一千万时,就能盈利。"
"现在不盈利是正常的,盈利了才不正常。"
"要盈利我现在就能盈利,但为了将来我现在不盈利。"
"不赚钱,但我们的点击率很高。"
够了,这些连小孩都骗不了的话在当时几乎人人都这么说,我们也相信,可见媒体的力量,也可见我们不过是人云亦云的家伙。那个时候哪家互联网公司要说盈利简直是太土了。
一场股灾这些家伙几乎全死了,原来泡沫可以这么大。他们创造的那么多理论都灰飞烟灭。
中国的这些家伙快死时,幸亏依靠移动公司的业务以及杀人不眨眼的网游,他们缓过来了。可是说谎脾性不改,接着忽悠全民,大有生命不息,忽悠不止的架势。
反正他们干什么都要一套说辞来忽悠,也总有人提供说辞,当年的"现在不盈利,以后我们赚大钱"的说辞已经彻底破产了,搞了半天原来互联网也要符合经济规律。
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八理论"不能为互联网提供说辞,提供理论,那就创造出一个新的理论,于是"长尾理论"粉墨登场,接茬忽悠,我没看过这部书,但我看过一些人如方军对这个理论的阐述,也算是了解一二,理论正确与否一点也不重要,关键是能够自圆其说,只要能自圆其说,以世界之大,sb之多,摇旗呐喊的那还少得了。
以前是媒体忽悠,大家倾倒。现在大家已经进化到可以自己忽悠自己了,看网上,那么多博客都在做认真状的讨论"长尾理论",自己被自己感动,自己明明捧别人的臭脚,还自以为自己怎么这么有才呀。
看网友的博客,那么多人那么认真的写些什么长尾呀,google呀,web2.0呀,社区呀之类的玩意儿,还非常认真的争论。我真想问一句:除了忽悠自己和网民外,你们写的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价值?
社会学的理论不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容易验证,如弗洛伊德的理论争议了这么久也没有结论。所以不要轻信社会学理论,尤其不要轻信互联网行业推崇的社会学理论。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on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文章
- Subscribe to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文章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By
keso
At
17:21:00
1 comments